“互为劳动”是孙大午自创的一个词儿,意思是互相提供服务、互相交换劳动。
“历史上的乡村社会,是个五行八作的社会,有开油坊的,开染坊的,开当铺的,开药房的,有小炉匠,小篾匠,教书先生,看病郎中,做小买卖的货郎……农村是耕者有其田,不是居住者有其田。因为住在农村的人,不一定是农民,不一定是种地的,我们现在搞成什么了?现在是居住者有其田,只要你生在农村,就是农民,就有你一块地。1978年以后,人们好不容易有了种地的自由,却失去了劳动的自由。希望的田野简直成了绝望的田野……”
那么怎么办呢?
“最复杂的事情一定有最简单的办法。1978年一个‘分’字,解决了吃饭问题,现在只需要一个‘放’字,解决富裕问题。”
许多人认为,农村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的包袱,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转型任重道远。但是孙大午不服气,他认为农村不但不是国家的包袱,而且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只要国家给农民一个政策,就像1978年一样,中国农村的第二次腾飞指日可待。
劳动是需要要素来支撑的,孙大午分析道:
“农村不缺资金,不缺人才,不缺市场。首先,农村不缺资金。以河北省为例,全省农村存款有2000亿,河北省约5万个村庄,平均每个村庄存款就有400万,但这些钱大都用于建设了大城市,如果这些钱返回农村,通过钱庄、钱户自己的组织运作起来,各行各业都可以启动;金钱无非是劳动的符号,只要人们有机会互相提供劳动,大家都不会缺钱。比如一个家庭里,夫妻两个人就是一种劳动交换,男的到外边干活,女的在家做饭,虽然两个人没有金钱的流通,但实质上进行了劳动交换,也都通过劳动创造了价值。如果一家有十口人,一个种地一个做饭就行了,另外八个就得去干别的:种花种草的,读书做画的,修路建房的——提高十个人的生活品质,这是社会发展的机制也是社会发展的方向。
“可是农村目前的状况是一个人种地一个人做饭,其他人没事干,如果把劳动放开,让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那样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5%,保持十年都不会有问题,劳动产生价值,从这个角度上讲,人们只要劳动就能产生钱。”
门前拴马不算富,家中有人不算穷,农村有最多的人力资源,也就蕴藏着最大的财富,只要活起来就不应该贫穷。如果像1978年以前一样,人们都在晒太阳,怎么会有钱?
“第二,农村不缺人才。当代农民4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力绝大部分是初中以上学历,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再加上农业科技已经谱及,他们完全有能力建设自己的家乡。农民造不了飞机、火车,但是搞一种二养三加工完全没有问题,农村的二、三产业,这些初中毕业的农民大都可以胜任。
“第三,农村不缺市场,什么是市场?需求就是市场。9亿农民都有过上幸福生活的需求,如果把劳动理顺,人人都能穿上好的服装,吃上优质副食,住上好房子,这将是个多么大的市场!
“问题是,农村有劳动力但缺乏劳动的空间,中国农村问题的实质是权力和资本对农民劳动权力的限制和剥夺。发展清障的难点是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制化、个人化了。部门起草,人大通过实施的部门法律严重制约着农村发展,束缚了农民的手脚。比如说2002年3月1日生效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七条就规定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第三十三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遵循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很显然,农民承包土地就必须务农种地,否则就非法。
“现在的农村是八个大檐帽管一个破草帽,如果把这八个大檐帽都去掉,或者剩一个大檐帽管八个破草帽,恐怕农村就不是这个样子了。一句话,问题不在执法,而在立法。各个部门都有法律,唯独农民没有法律。咱们国家不是吏治的腐败,而是法制的腐败。这些部门立法没有限制,是否符合宪法或整个国家的大局利益没人追究,完全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产物,是技术官僚的杰作。这些技术官僚脑子都特别聪明,论证严密,一环扣一环,叫你看了以后还很信服。但是他们没有坐到老百姓这边来,他们维护的是部门利益、官僚利益。当然,也不是说这些法律全不好,只是太超前,跟西方接轨太早,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目前(尤其农村)属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转型期,应该先发展,后规范。等发展起来之后,这些部门法也许还能用上。”
总之,“互为劳动”的前提是“解放劳动”,题中应有之义则是“发展劳动”。
发展劳动和发展生产力是两个概念。
“什么是发展劳动?”孙大午解释,“以扫地为例:扫地是劳动,从扫地扩展到擦地、擦玻璃、插花,这就是在发展劳动?体现的是生活品味的提高。发展生产力是什么概念?原先一人扫一间屋,通过工具改进,一人可以扫三间屋子,这就提高了生产力,但那两人没事干就要下岗。为什么不让他们擦地呢?“擦地”政府需要研究、需要审批、需要立法吗?政府容易接受提高生产力的行为,往往忽视或者不容易接受发展劳动的行为。比如,养鸡场卖生鸡蛋政府就能宽容,煮熟了卖,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等就要齐抓共管了。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应该是发展劳动的历史,解放劳动的本身就是解放了生产力。自产生政府以来就产生了控制劳动和发展劳动二者之间的矛盾,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期,尤为严重。控制的目的是垄断、收费、争利,是为了藏富于国,富国强兵。老百姓要求劳动自由、向政府争取劳动权利,目的是为了发财致富,藏富于民。
“什么是工作?工作就是人们之间的互为劳动,人是为了人而工作,有人才有工作。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劳动交换,男耕女织就是一种劳动交换。家庭经济是‘经家济人’,国家经济是‘经国济世’。
“生产能力可能过剩,劳动力永远不会过剩。生产能力过剩是现代社会的通病,但是劳动力不应该过剩,因为劳动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一个人做工可能需要十个人为他服务,第三产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劳动不应该缺乏。如果人们找不到工作,一定是缺乏劳动。缺乏劳动一定是政府的干涉和限制造成的。假使有些信息滞后,也是由于政府的不作为。有政府,就有政府的腐败,就会自觉不自觉的控制劳动、限制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里根、撒切尔夫人曾经想解散政府?他们看到了这个问题。”
生产力的提高、劳动的发展,是一个很自然的社会历史进程。劳动是生活的需求,科技、管理、文体活动是劳动,遛鸟也是劳动。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就是劳动的解放,就是孙大午心目中的社会主义。
他的父母都80多岁了,仍在乐此不疲地以劳动谋生。孙大午说:
“我非常理解我的父母,劳动着才能体现价值,劳动就是幸福。劳动是人最基本最神圣的权利,哪怕是一个乞丐都拥有劳动的权利,因此劳动是人的第一财富。如果一个人想干、能干的事,却莫名其妙地不让干、干不成,才是世界上最大的痛苦!”